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新课标落地 “指挥棒”变了

中大附中“民转公”后首个学年开学 羊城晚报资料图

华师附小学生作业展示 羊城晚报资料图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多年后回望2022年,也许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身”的标志之年。因为前端的课标、终端的考试都在改革,课堂承接着两端双向之变也顺势而变。

课标是教学的起点。9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正式实施,思维课堂、跨学科学习越来越成为日常。

考试是评价终端。“指挥棒”变了——中考、高考全面转向情境化试题,虽然还是体现为分数,但分数包含对能力、素养甚至审美的衡量,不只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拐点”来临:“公参民”脱钩宣告“名校办民校”走入历史;民办中小学供应和需求“断崖式”下跌。明年,第一批“公民同招”后不能掐尖的生源将迎来中考,这是民校真正的“命运大考”。市场呼唤走第三条道路的民校:成绩不是学校唯一吸引力和评判指标,拼服务、拼特色也必不可少。

中高考全面转向 情境化试题

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广州发布了新一轮中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宣示广州中考将进入第二个“三年改革期”;而6个月前结束的广东省第二年“新高考”,让学生、家长、学校切肤地感受到,“指挥棒”真的变了。

“双减”后,曾有家长顾虑:不给孩子补课,心里还是没底!其实,“指挥棒”已经变了。今年,广东高中生面临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三新”,考试内容、教材、评价体系全都发生了改变。中考和高考考题全面转向情境化试题——文字描述情境,学生提取信息找到条件,运用所学综合分析,灵活解决问题;得阅读者得高考,阅读能力弱,就读不完题、读不懂题;从以往的考知识升级到考素养。

对于今年的中考命题所释放的信号,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敏生坦言:“各科命题均围绕核心素质,强化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察,联合实际创设情境,强化应用情境创设,以解决问题为考察重点,着力避开简单刷题训练得高分的模式。”

“新高考”更进一步,不仅仅是知识的考查,更多引导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自学能力,能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具备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科和文化素养。

走出题海 丰富生活体验

以“新高考”“新中考”在考试端、教学端、学生端的要求变化,反推幼儿园、小学、初中需要做好准备:让孩子走出题海、走出教室,从小体验生活、海量阅读,最终才能用丰富的内心涵养高中知识,考出真我。

此外,高一的孩子需早日设定职业目标并做出人生规划。因为高二开始“3+1+2”选科走班,也就是说,高一下学期,学生就要做出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未来从事什么专业?从而决定选物理方向还是历史方向。搭配化学、生物、地理或政治……12种排列组合择其一,如果成长过程中,孩子只泡过题海,生活于学校与补习班两点一线,如何知道自己的志向与爱好?如何选择并决断?

建议中小学家长们,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堂。

新课标落地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评价端变了,自然要配套教学端的改革。课标,即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今年9月新学年开学,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落地执行,中小学的课程表悄然变化:体育课成“第三主科”、教学内容变了;劳动课自立门户成为独立课程;所有学科贯穿跨学科学习——一张小小的课程表,彰显着中小学教育细微而深刻的变革。

《孔雀东南飞》是几十年来高中语文教材的固定篇目,但如今教法也变了。综合比较《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李纨、薛宝钗等形象的异同点,分析古代社会对儿媳妇的标准,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女性怎样的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广州市执信中学的思维型课堂引导学生从婆媳关系、女性心理、身份地位、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悲剧产生原因,理解不同人物的思维、行为、人性、时代变迁、社会风气等,真正达成知识点、能力、素养的三位一体。

思维型、学习型课堂,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不可逆方向。课堂以学为中心,而非教为中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反对死记硬背、机械传授,强调个体发展、解放主体精神。

教师从“单枪匹马”转向“团体作战”

以前老师可以“单枪匹马”,但现在需要整个学科组“团体作战”,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教学方案,年级组共同讨论,确定全年级共享的“教学标准”,保障全年级的教学水准。在“例牌菜”之上,老师再根据自己的擅长领域和本班学生程度“开小灶”,设计自己班级的特色化教学内容,从而保障教学的普适性和特色化。

以往学科边界明显,但未来对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学校需要相当比例具备综合素质、横贯能力的老师,给孩子足够的引领,开拓科学、人文、国际视野。

“名校办民校”成为历史

今年,随着“公参民”学校基本完成改名和脱钩,“名校办民校”走入历史。

此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 “公参民”学校,要么转为公办学校,若继续为民校,须在名字、教师、财务、招生、行政、办学等方面切割与公立学校的关系。

对比“广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报名平台”的学校数据,今年至少有41所民办小学、21所民办中学改名,18所停办,17所转为公办。

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拐点”显现。今年广州民办小学招生学位减1万多个、报读孩子少近5000人。民办初中更是断崖式下跌,招生学校减33所,学位减10127个;尤其是报读人数减9820人。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持续降温。

呼唤“第三条道路”民校

“民校与公校的区别是什么?靠什么吸引学生和家长?”是每所民校必须回答的问题。

未来,势必出现走第三条道路的民校:成绩不是学校唯一吸引力和评判指标,拼服务、拼特色必不可少。真正因材施教、个性化、千人千面的教育服务,是教育的终极理想。某种程度上,民办教育是最有可能探索这一理想的试验田。

目前,已经有不少民校打出“服务牌”,但真正能服务到什么程度、层次,还有待观察。希望能尽快在民办教育中看到不同颜色的花朵,给不同的家庭提供不同的教育解决方案。

数读:广州普教

● “十四五”期间广州市将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6万个,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3.4万个,公办高中学位约3万个,每年新增学位约7万~9万个。

● 2022年,广州新增96所学校(校区、园区)开学,公办学位扩容达9.8万个。

数据来源:广州市教育局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 羊城晚报

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