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面朝星辰大海!南沙引领“芯晨大海”产业奔向晨曦

星辰,镌刻着人类最浪漫的想象;大海,承载着人类最执着的向往。星辰无声,大海无尽,我们的探索却永无止境。

珠江口,大风泱泱、大潮滂滂。10年前,南沙的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第六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10年间的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南沙只为奔向星辰大海。如今,南沙再一次被赋予新使命,将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广州市将于8月30日举办2022年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南沙分会场活动将于同日在南沙举办。南方日报、南方+南沙新闻部联合南沙开发区投资促进局推出“芯晨大海”系列述评,讲好南沙打造面向世界的现代化产业集群的生动实践。

星辰无声。面朝星辰大海,是一场浪漫又高科技的奔赴。十年间,一个个重大项目扎根成长,成为点亮夜空最亮的星,也是南沙在服务大湾区的使命与担当中,引领一批“芯晨大海”产业奔向晨曦,向着星辰大海不断前行。

风劲角弓鸣,南沙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加快发展“芯”片和集成电路研发制造为核心,以创新发展承载“晨”光和希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以强化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等“大”智造为根本,以聚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为导向,加快布局建设“芯晨大海”,力争到2025年形成总规模达2万亿元的产业集群。面朝星辰大海,共赴漫漫征途。向世界的南沙,于无声处听惊雷。

万象更“芯”

“芯”不慌,心不慌。

1.97平方公里的集成电路产业园,承载着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的愿景与现实。置身更大的格局,南沙产业链就是全球产业链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为,看得见的,是总面积803平方公里的南沙;看不见的,是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南沙。

链上全球,产业有动力,人才有活力,担当更有魄力,如此,心自不必慌。

看得见的,是汽车城的欣欣向荣;看不见的,是万象更“芯”。

汽车产业是目前南沙规模最大、带动力最强的主导产业。连续4年突破千亿产值,谋划打造新的千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汽车城突围有了“芯”动力,“十四五”末汽车产业达到5000亿元规模才不会遥远。

汽车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的广州,整车零部件产值比与汽车第一城极不匹配。推动未来整车和零部件协同发展,芯片行业有天然的优势。

“芯”强链韧,广州南沙发布“强芯九条”,对新引进的集成电路制造类企业给予总投入10%、最高3亿元落户支持。坐落于南沙东涌的巨湾技研总部及生产基地正式动工,该项目预计总投资约40亿元、产能可达8GWh,完全投产后可为12万辆新能源汽车实现配套,年规划产值预计达72亿元。巨湾技研总部所在的东涌镇,早已凭借邻近广汽丰田、广汽传祺的区位优势,在南沙打造最快“零部件供应圈”。

汽车、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相互支撑,“芯”势力正集结而来。

看得见的,是孔雀南飞;看不见的,是人才和产业“双向奔赴”。

南沙的半导体产业萌芽于霍英东集团早年投资建设的南沙资讯科技园一个不足500平方米的无尘净化实验室。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肖国伟在这里开展了LED芯片倒装焊技术的产业化研究,不久后创办了晶科电子公司,并在穗港两地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助力下,逐渐将晶科电子发展成为国内LED芯片产业的龙头企业。

2018年,晶科电子孵化出全资控股子公司——联晶智能电子有限公司,专注新能源汽车及自动驾驶的智能LED车灯模组、高端封装部件、新型显示器件的设计、研发与生产。

来到南沙的15年之后,在肖国伟的力荐下,另一位半导体“老兵”周晓阳收拾行装来到南沙创业,加入芯片封装企业广东芯聚能。与此同时,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行业40年的徐伟,也来到南沙成为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芯粤能从去年9月开始准备审批和组件工作,今年5月就实现主体封顶。

人才的集聚是向着产业而流动,这是一场双向奔赴。这里已形成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品体系,上游环节有南砂晶圆(碳化硅单晶衬底),中游环节集聚了芯粤能(碳化硅芯片)、晶科电子(LED芯片模组)等企业,下游应用环节代表企业包括芯聚能(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元器件)、联晶智能(LED车灯模组、车灯总成)、百年光电(照明)等。

当然,让这些芯片人更为高兴的是,这里即将成为人才的摇篮。港科大率先提出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异构多核芯片设计与高速仿真系统。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科大在电器电子工程位列第20名。如今,港科大(广州)开学在即。这所新高校采用融合学科的枢纽学术架构,四大枢纽中聚焦于“硬科学”的功能枢纽辖下设置微电子学域,重点融合学科领域涵盖电子与光子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系统架构、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等。

看得见的,是产业的坚守;看不见的,是心怀“国之大者”。

定力与耐力,是芯片行业从业者挂在嘴上、念在心里最多的词汇。

这些年来,集成电路那些容易被替代的技术和领域都已经替代得差不多了,对投资人来说“低垂的果子”也被摘得差不多了。为何南沙乃至大湾区,仍然保有耐心?

作为数字时代的底层支撑,芯片半导体在国际竞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具有战略性。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芯片产业链,使它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为中国的信息化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心怀天下担当,把握时代大势。面向世界的南沙,必须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增强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

从“芯”开始,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这是面向世界的初心。

看得见的“芯”,不慌;看不见的心,也不慌。

星辰咫尺

看得见海天一色,听得见春潮澎湃,触摸得到满天星辰——今日之南沙,不止着眼当下,更将目光投向浩瀚星空。

星辰大海的征途,从足履实地开始。

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坚守与等待中,迎接晨光。

迎接晨光,需要魄力与眼光。

2022年6月,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成功发射。7月底,由中科宇航、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集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应用于一体的版图,南沙承载了未来商业航天足够的想象空间。

设区不过17年,挂牌自贸区至今不过7年,加入中国航天第三极角色,南沙是否太快了?

北京上海,有航天科工等大研究所,武汉西安有传统航天工业基础。原始创新,南沙靠什么?

南沙商业航天力量问鼎苍穹,并非一蹴而就。广州南沙科学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横空出世。作为中科院系科创平台,中科院力学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已经提早一年官宣入驻南沙科学城。南沙建设的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便瞄准了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制高点。

有硬科技,还要软环境。首先,航天产业是一个高技术的行业,需要较强的产品配套、丰富的高技术人才;其次,航天航空产业如果要布局商业领域,必须考虑市场经济发展及营商环境建设。此外,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或将成为广东商业航天发展的一个助推器。火箭在南沙基地生产出来后,无论是走海运发往海南的发射基地,还是执行海上发射任务,都能极大提高火箭产品的运输效率。这正是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的本底。

迎接晨光,需要信心与宽容。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需要一个培育过程,甚至还要承担押注失败的风险。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这些都是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南沙更加偏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一些新兴产业,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耐心与信心。

2014年,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与团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广东医谷”项目落地在广州南沙区。彼时,南沙获批国家第六个国家级新区还不到2年,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可谓白纸一张。

“当时下这个决定非常冒险,毕竟当时南沙在生物医药产业上几乎是零基础,产业政策与配套都十分欠缺,为了给双方信心,我们当时还专门邀请了很多专家来论证这个事。”谢嘉生说。

从密集出台扶持政策、到培育企业自身竞争力,再到坚持原始创新驱动、建设重大项目平台……如今,南沙区已规划形成生物谷、健康谷等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集聚区。集聚了辑因医疗、因明生物、思安信、卫视博、健齿生物等一批明星企业。全区拥有生物医药企业4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要更加审慎宽容的态度。

想起初到南沙时的忐忑,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记忆犹新:“那时自动驾驶技术还有争议,在全国首次开放道路实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将项目书递给区政府的那一刻,莫璐怡心里在打鼓,南沙敢不敢饮下这碗“头啖汤”?

南沙区率全国之先,在过去几年对自动驾驶领域持续投入、引导,而且率先开放了大量的道路场景,这对自动驾驶企业极具吸引力。如今,在南沙的支持下,短短几年,小马智行估值超过85亿美元,还获得广东首张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L4级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WeRide宣布推出中国首款前装量产全无人驾驶环卫车(Robosweeper),并宣布车队正式下线,5月起在南沙区全域开展公开道路测试。

企业的信心,让南沙更有耐心。如今中科宇航、小马智行均已是独角兽企业,而云从科技在今年成功“出圈”,成为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为了培育下一个独角兽,今年3月,广州南沙提出每年将投入超过20亿元,出台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为南沙科技创新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强支撑。

这是未来之城对未来产业的呼唤,也是南沙对星辰的向往。

南沙,脚踏实地,则星辰咫尺。

有容乃大

地域之大,滋养万物;格局之大,海阔天空。

只有具备较强的产业韧性,才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只有不失时机地厚积韧性优势,才能不断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强化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等“大”智造,南沙有容乃大。坚守“大”制造,让南沙更具韧性。

韧性南沙,向外要大。

南沙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湾区之心;全域面积803平方公里,当前的开发强度约23%。

这意味着,南沙有更广阔的空间来腾挪,这些空间,是南沙打造面向世界的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载体。这意味着,南沙担当的使命能够满足多元化的需要,既要承担配合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任务,还要肩负起为国家开放发展探路,为后发区域发展示范的任务。这里可以支撑港澳发展先进制造等实体经济、服务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全面合作,在这里相得益彰。

更大的南沙,有更大的手笔。龙穴岛四十年前还只是一座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孤悬水中的荒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增长至六十多平方公里。在此建立的龙穴造船基地,是华南最大、全国前三的造船基地,让华南地区正式告别了不能建造10万吨以上级船舶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船舶工业历史形成的“北重南轻”的传统格局,为整个中国南部造船开启了新的篇章。

万顷沙,位于广州的最南端,占地160多平方公里,占据南沙区的四分之一土地,南沙正在万顷沙布局智能制造园、数字谷、健康谷、海洋科技城等未来产业。横空规划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面向深海、深空、深地等科技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

韧性南沙,向内要强。

制造业是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制造业必须成为技术、模式、业态创新的重要载体。

美的空调广州南沙智慧工厂获评全球“灯塔工厂”——全球先进制造最顶级评价,广汽丰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广船国际“中程运输(MR型)成品油船”连续蝉联国家制造业冠军产品,东方重机成功建造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首堆核岛主设备。

既要大而强,也要小而精。

2020年底,南沙区联合华为公司共同成立华为(南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赋能企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芬尼克兹公司,基于数据湖治理平台DGC,减少芬尼50%以上重复性数据管理工作,将原有1个月的数据建模工作缩短到4天以内,数据资产利用率从10%提升至60%以上。

在广船国际,创新中心为广船国际开展数字诊断与规划,提供了全面的评估、产业升级分析、创新治理和专家咨询等服务,发掘广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共同为船舶制造业解数字新难题。

制造业具有更强的韧性,城市就有更安全的生态。

大制造呼唤硬科技,让南沙产业更“大”。冷泉生态系统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实现南沙大科学装置“从0到1”的突破;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采船等国之重器纷纷落子。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南沙大力引进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着力建链补链强链控链。广汽丰田新能源车产能扩建项目一二期顺利投产,电装二期、巨湾技研等项目加快推进,落户落地奕行自动驾驶、睿创微纳、智慧交通先导区等代表项目,新的千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在南沙万顷沙区域,规划建设生物谷、数字谷、健康谷,打造一批创新引领的产业集群。

年初,南沙首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就是聚集制造业,全区共46个制造业及产业配套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总投资额超750亿元,达产产值近1200亿元。这也凸显了南沙以先进制造业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初心。

2020年、2021年,南沙制造业连续两年实现跨越式发展,获评广东省制造业发展较好县(市,区)。进窄门,走远路,见满天星光——南沙,有容乃大。

海风自来

风自海上来,雄开万里流。

滨海之城,注定气质不凡。回望南沙发展历程,开放与包容的海洋基因,早已融进这座城的血脉,为其带来的产业动能和面向世界的格局视野从未间断。

珠江向“海”,奔向深蓝。

南沙区的设立,使得广州从滨江迈向滨海,由江入海开启城市发展新格局。如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南沙,是广州海洋科技创新极核的核心。在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参与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向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今年7月,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沙基地启动,这是我国深海资源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去年,“国之重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被纳入国家规划,为促使我国可燃冰开发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提供可靠科技保障。我国可燃冰储量约800亿吨油当量,为石油可采储量的两倍多,计划2030年实现商业化开采。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认为,可燃冰开发将是未来能源战略的制高点。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临近海域已圈定11个远景区,锁定两个千亿方级矿藏区。张偲指出,我国可燃冰主要储存在南海,前景可期。除此以外,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国之重器也都在南沙加快建设。

广州明确提出,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从浅蓝挺进深蓝,南沙加快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现代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新材料等潜力产业。

黄金内湾,向海图兴。

“100公里黄金内湾”,再度点燃南沙的蓝色梦想。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更具辐射力的改革发展主引擎……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

南沙,一直在探索加快打造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推动环内湾区域率先实现一体化。不仅是环珠江口100公里的几何中心,也是广州建设高水平开放门户的重要载体。将南沙打造成为引领“黄金内湾”融合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世界级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借船出海,顺势而为。

在南沙南部,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的“三谷”(生物谷、数字谷、健康谷)正在规划建设,这正是南沙竞逐黄金内湾的先手棋。这里有6条对外联系干线、2条在建铁路、13处企业自建码头,位于南沙南部地区的,紧邻粤港澳西岸产业发展带,既是助力构筑大湾区新型产业体系的“黄金海岸”,也将成为搭建联通大湾区珠江东西岸经济带的“河西走廊”。

这是珠江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南沙对海洋价值的坚守。

通江达海,海阔天空。

广州南沙,衔珠江而临大洋、联内地而向海外,扬波逐浪是必由之路。而今,南沙勇立潮头,踏歌而行,迎接着更大的发展格局。

7月28日,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新建造的自动化码头。

江海交汇处,天地更辽阔。设计年通过能力490万标箱的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具备同时作业4艘大船和16艘驳船的能力,完全投产后南沙港区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可超过2400万标准箱,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

天地利人和,造就了南沙这扇大湾区“面向世界”的开放门户。开放既是时代气质,也是南沙的使命。从开放的参与者到开放的发起者,从规则的参与者到规则的倡导者,南沙的开放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为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之一,南沙正在以更大魄力更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强化自贸区制度创新系统集成,在促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国际航运贸易枢纽能级、建设金融开放试验示范窗口重点发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内地首个非营利性民心港人子弟学校9月1日开学,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正在规划建设,首届亚洲青年领袖论坛落户南沙,广州期货交易所已开始运营……作为要素转化枢纽节点以及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南沙正加快行动,携手港澳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向海开新局的南沙,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底气更足。

南沙盛开,海风自来。

关键词: 航天航空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新兴产业

图赏